1499 年
大理石,高 174 公分,底座寬 195 公分
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Vatican﹞
“聖殤”是我最喜歡的雕像之一
由文藝復興時代三傑之一 米開朗基羅所作
請看 聖母的表情 十分動容
耶穌聖子的手上還有釘痕
這雕像刻劃聖母哀悼耶穌上十字架的受難
看到這令人震撼的雕像
令我想到 耶穌為世人捨命 走上十架的偉大
感謝神的愛子耶穌 為我們犧牲
用寶血洗淨我們的罪
更近的角度看聖母表情
這是一件完美而成熟的作品,包括兩個人物的組合,聖母和他死去的兒子。今陳列在聖彼得大教堂的這件偉大作品,只是表明聖母如何悲慟的追思他曾經撫抱其子的心情。她並不哀怨、悲憤或激烈,只是默默地以寬恕、容忍和憐恤。
作品上如何適應一個已成長的人,橫躺在一個女子的膝上。米蓋朗基羅應用了「調和比例」的方式來處理,這是他的特別創意,聖母穿著大的披風,使他看起來體形較基督為大,以致可以像睡眠中的孩子似的輕鬆地挨近他。聖母瑪麗亞以天后的尊崇,將指示基督世界的左手伸向左前方,平衡了整個形象結構。
作者背景小教室 ~
米開朗基羅(義大利語:Michelangelo(義大利語發音:[mikeˈlandʒ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米開朗基羅·迪·洛多維科·博那羅蒂·西蒙尼(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又譯「米高安哲羅」、「米開蘭基羅」、「米高安哲奴」、「米開朗琪羅」。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與李奧納多·達文西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藝術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美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他還設計和初步建造了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設計建造了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文西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米開朗基羅1475年生於佛羅倫斯共和國卡普雷塞,1564年在羅馬去世,時年88歲。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維基百科
大師的其他鉅作
1. 大衛像
注意到了嗎? 他的眼睛中間是”愛心”
1504 年
大理石,高 434 公分
學院藝廊,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大衛是聖經中的少年英雄,曾經殺死侵略猶太人的非利士巨人歌利亞,保衛了祖國的城市和人民。米開朗基羅沒有沿用前人表現大衛戰勝敵人後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鬥時的狀態。在這件作品中,大衛是一個肌肉發達,體格勻稱的青年壯士形象。他充滿自信地站立著,英姿颯爽,左手拿石塊,右手下垂,頭向左側轉動著,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雙眼凝視著遠方,彷彿正在向地平線的遠處搜索著敵人,隨時準備投入一場新的戰鬥。大衛體格雄偉健美,神態勇敢堅強,身體、臉部和肌肉緊張而飽滿,體現著外在的和內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視著前方,表情中充滿了全神貫注的緊張情緒和堅強的意志,身體中積蓄的偉大力量似乎隨時可以爆發出來。與前人表現戰鬥結束后情景的習慣不同,米開朗基羅在這裡塑造的是人物產生激情之前的瞬間,使作品在藝術上顯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態似乎有些象是在休息,但軀體姿態表現出某種緊張的情緒,使人有強烈的「靜中有動」的感覺。雕像是用整塊的石料雕刻而成,為使雕像在基座上顯得更加雄偉壯觀,藝術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頭部和兩個胳膊,使的大衛在觀眾的視角中顯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滿了巨人感。
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讚美,表面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復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開朗基羅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徵。作為一個時代雕塑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衛》將永遠在藝術史中放射著不盡的光輝。
為了藝術品的保護,《大衛》原作被放在佛羅倫薩美術學院中,同時在市政廳門前還矗立有一座複製品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欣賞。
2. 創造亞當
亞當和上帝正以手指相觸
3. 西斯汀禮拜堂拱頂﹝The Sistine Chapel Ceiling﹞
1508 ~ 1512 年
濕壁畫,拱頂裝飾畫,1300 x 3600 公分
西斯汀禮拜堂,梵蒂岡﹝Vatican﹞
無留言